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唐诗中的很多景象,其实都是虚写,是为了烘托诗的意境之美,那么岑参这首诗说八月飞雪,有没有可能是虚写?显然是不太可能的。诗的三、四两联是我们最熟悉的千古名句,将大雪压树枝的景象比作梨花开满枝的春景,若非眼前有此景,确实很难想象得出来。后面几句,更有抱怨锦被太博了,将军角弓都冻得打不开,都护们穿着铁衣冻得不行的介绍,可见当时确实是很冷的,这样冷的环境下下雪则再正常不过了。
既然是写实,那就说明“胡天八月即飞雪”在当时确实发生了。诗中的“八月”是农历,换算成阳历应该是九月或十月。而“胡天”在古诗中指的都是边塞的天,那么此时岑参到底在哪里呢?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出塞时写的,当时他在轮台送武判官回京城,这个轮台指的是如今的米泉县。
米泉县的当时天气如何,现在已经很难考究了。但从如今米泉的天气变化来看,昼夜温差变化确实是很大的。以2019年为历,9月30日它的最低气温达到了5度左右,而到了10月份夜间最低气温则降到了零下4度。唐代的气候《在资治通鉴》中是有介绍的,唐初比较炎热,中后期天气较冷,长安和洛阳经常下雪。古代的气候虽与今天会有出入,但整体变化并不会太大。
弄明白了“胡天”指的是哪里的天气,也搞清楚了“八月”是农历,其实就能明白当年岑参是没有胡说的。不过,笔者想说的是,其实不只是眼前下了场雪,岑参的心里其实也下了一场雪。
大家仔细读一读这首诗,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,它根本不像一首送别诗。全诗花了大量的篇幅写边塞的寒冷,基本上是跑题了,直到最后几句才点明是在送人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为何会写成这样?原因在于诗人对好友的调回京城是很羡慕的,一方面他祝福对方,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不能回京伤怀。了解了这些,其实才算真正的读懂了这首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