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“无酒不成席”,我们现在的宴席离不开酒,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人也愿意喝上两口。但是人类为什么会发明酒呢?
世界各地都有酒,也可以说酒是多点起源的。中国有白酒、米酒;欧洲有红酒、洋酒;世界各地、各种品牌、各种风味的酒不胜枚举。这说明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对酒都有需求。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地都会发明酒呢?为此,我曾经和一个历史学家探讨过此问题。历史学家给了我一个答案:喝酒可以有仪式感。当时听后恍然大悟,如果宴席上没有了酒,也就没有了仪式感。
比如开席的时候要大家共同举杯,要有干杯的仪式。尤其在山东喝酒,仪式感非常强,比如说客人按照重要性分为主宾、次宾、三宾、四宾......,相应的就有主陪、副陪、三陪、四陪......。餐厅的大门要正对着主陪,副陪背对着门,负责接菜。席间,谁要负责陪好谁,都有明确分工。作为孔孟之乡,尤其是在济宁的曲阜,几千年的文化传承,山东人酒场上各种规矩和礼仪不仅繁多而且大家也都严格遵守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自然界中也有酒,动物们也喜欢喝酒。在自然界当中,很多的果实,比如樱桃,苹果,桃子,如果成熟后不及时摘取的话,成熟到一定阶段,就会自然发酵,从而便有了酒味儿,实际也就是最原始的酒。很多的动物也喜欢吃这样有酒味儿的果实,猴子吃这种果实,吃得酩酊大醉,走起路来,晃晃悠悠,找个地方就睡下。有的马儿也喜欢吃这样有酒味的草种,吃到最后也是晃晃悠悠地走路。那么动物为什么也喝酒?这单纯地用仪式感就很难解释了。
现在的科学证明,酒是有神经兴奋作用的。当我们少量饮酒时,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酒精浓度轻度升高,此时酒精对我们的大脑皮层起到轻度抑制作用,表现为轻度兴奋,言语增多,甜言蜜语等。然而过度饮酒后,中枢神经系统的酒精浓度极度升高,大量的酒精就会抑制我们延髓的呼吸中枢。这时,我们的呼吸运动就会停止,很容易造成死亡。在酒场上有人言语的情况将饮酒后的状态分成四个阶段:甜言蜜语期、豪言壮语期、胡言乱语期、不言不语期。这实际上就是大脑皮层由兴奋逐渐转为抑制的过程。所以说,小酒怡情,大酒伤身,点到为止,尽兴即可。喝喝小酒聊聊天,不仅可以陶冶情操,还能增进感情。
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也发现,酒精可以和脑内的几种不同神经递质相互作用,可以激活内啡肽系统。而内啡肽会让人产生愉悦和欣快感觉,可以抗焦虑、抗抑郁和抗神经衰弱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饮酒可以产生适度的极乐效应。当然,一味地追求这种极乐效应,也就为成瘾的前奏了。
据统计,现在15岁以上的中国人每年平均饮酒量是7.2升纯酒精,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。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证明,通过一系列的神经通路的反应,酒精最终会让脑内一个叫做外侧缰核的地方兴奋,结果导致多巴胺减少。这或许就是以酒浇愁愁更愁的原因了吧。
想必最初酒的发明可能是有的粮食储存时间过长,自然发酵产生的一种液体,而先人们又不舍得浪费,试着尝了尝,尝了之后会令人感觉很兴奋,有了开心的享受,所以也就开始有意识地制造酒了。
由此可见,发明酒的原因应该是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以及仪式感。把这两者结合到一起,酒的发明也就有了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