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探访蔡文姬纪念馆 | 一代才女的家国情怀

​探访蔡文姬纪念馆 | 一代才女的家国情怀

蔡邕一家流放到朔方9个月后遇赦。不料在归途中,蔡邕又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,被以“怨于囚放,谤讪朝廷”的罪名告到朝廷。为了活命,蔡邕逃到吴地,过了12年的隐居生活。童年时代的蔡文姬,就这样跟随父亲东奔西走,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

董卓专擅朝政时,蔡邕被迫进京做官。蔡文姬随父亲到长安后,居住在蓝田。公元195年,东汉王朝陷入军阀混战,西羌和匈奴也乘机在中原一带掠掳。蔡文姬被乱军掳到南匈奴左贤王的部落,被左贤王强行纳为王妃,在南匈奴生活长达12年。曹操统一北方后,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回。蔡文姬终于踏上回归汉朝的旅途。

蔡文姬的不幸遭遇,仅仅是当时整个王朝动荡不安、无数家庭家破人亡、万千百姓流离失所的全景式社会悲剧诸多情节中的一个而已。

旷世之才

雕塑碑刻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。蔡文姬纪念馆院内有碑廊8间,珍藏着自秦汉时期至民国各时期的雕塑和石刻,陈列有与蓝田文庙、吕氏家族、辋川山水等相关的石碑。《胡笳十八拍》与《悲愤诗》的碑刻最为我关注。

蔡文姬被人们所铭记,并非因为她的不幸遭遇,而是因为她的博学多才和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。

作为一代才女,蔡文姬在音乐、书法、文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,史书用“博学有才辩,又妙于音律”两句话对蔡文姬的才学做了高度概括。

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同时还是东汉时期一位大书法家。在父亲的熏陶下,蔡文姬对书法也很擅长。韩愈曾说“中郎有女能传业”,是对蔡文姬才华的高度评价。

音乐方面,蔡文姬9岁的时候就因“辨琴”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,所作的中国古乐府琴曲《胡笳十八拍》哀怨奇绝,脍炙人口,是一组由18首歌曲组合的音乐套曲。

当然,蔡文姬最为人称颂的,还是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,为琴曲《胡笳十八拍》所填的词与《悲愤诗》是她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。《胡笳十八拍》是一组思念故国、思念亲情的幽怨之作,前部分思乡,后部分思亲。整篇诗文词精练,平铺直叙,不求虚华,格式也不是很拘谨。尤其是最后一句: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,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!”幽怨之情达到顶峰。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的“《胡笳十八拍》是一首自屈原《离骚》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”,把《胡笳十八拍》评价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而《悲愤诗》侧重于“伤感乱离”,通过对景物和人情细致而全面的描述,让人们深深体会到了蔡文姬的悲愤与痛苦。

故国之思

在蔡文姬纪念馆,有一座碑亭,名为“归汉亭”。

蔡文姬感动后人的,除了她的诗歌,还有她对故国深沉而悠长的思念。即使生活在屈辱之中,即使归国的希望已变得渺茫,她对故国的思念从未淡化与断绝。在南匈奴生活期间,蔡文姬生了两个孩子,学会了匈奴的语言和吹奏胡笳,似乎已经完全“胡化”,但她的心却时时刻刻在思念故国。她在《胡笳十八拍》中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:“我非食生而恶死,不能捐身兮心有以。生仍冀得兮归桑梓,死当埋骨兮长已矣。”

蔡文姬生平展展厅专门展示着以“文姬归汉”为题材的诗、赋、文、画。

“文姬归汉”的史实,成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时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。隋唐以来,以蔡文姬尤其是“文姬归汉”为题材的各类文艺创作层出不穷。元代,文姬归汉的故事就被编入戏剧。明代之后直至当代,借助戏剧的广泛群众基础,文姬归汉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。比如,《三国演义》描写了曹操出兵潼关路过蓝田时,在茂林盛竹簇拥的蔡府前下马,看望蔡文姬的场景。清代画家李坚绘有《文姬思汉图》。

关于蔡文姬的最终归宿,史书未见记载。但蔡文姬和其父蔡邕在蓝田留下的遗迹和传说很多。据传,蔡文姬墓南的蔡王村,就是当年为蔡文姬守墓的王姓人家繁衍而成的村庄。

漫步在蔡文姬纪念馆的亭台、碑廊、墓冢间,读着《胡笳十八拍》和《悲愤诗》,似乎听到了蔡文姬痛苦的吟诵和哀怨的琴声,同时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,只有经历过苦难,才会对幸福有深刻的理解;只有国家统一和强盛,才有社会的安定、人们的幸福。

记者 张斌峰

记者手记

执念

张斌峰

很难想象,一名无助的女子遭遇国家丧乱,被迫在边远的异域他乡独自飘零,看着萧瑟凄清的荒原,沐着黯淡单调的斜阳,听着流水呜咽、塞角声声,她内心有着怎样的无奈与痛苦?而这女子偏又才情横溢、心思敏锐。

伫立于蔡文姬墓前,我似乎听到情凄意切的乐音袅袅不绝,隐隐约约,而又异常清晰。我似乎听到幽婉悱恻的低唱,缠绵低回,而又气势恢宏。凄切的乐音与悱恻的低唱交融在一起,如雾岚般弥散,如泉水般涌流,将我淹没。

在雾岚中,我恍惚迷离,看到浓浓的气流在回旋、在变幻,时而如滚滚的波涛汹涌,时而如凝固的霜露停滞。泉水寒凉刺骨,有一种力量从脚下延伸过来,牵引着我。

不知在雾岚与泉水中浸泡了多久,恍惚间,我又完全置身于蔡文姬墓前了。

墓冢前有蔡文姬的塑像,左手握卷,右手执笔,似在奋笔直书。塑像之后,墓冢之上,杂草丛生,有的枯黄,有的浓绿。风拂过时,杂草便随风摇曳窸窣作响。

在流落异域的漫长岁月中,蔡文姬每日对着或枯黄、或浓绿漫无边际的杂草,或低吟、或咆哮的荒野之风,定有着无限的伤痛与创作的冲动。然而,为了生存——唯生存才有归国还乡的希望,她只能故作镇静强作欢颜,更谈不上创作。蔡文姬的塑像,实在是理想化的。

蔡文姬的才华世所公认。在乱世之中,流落异乡甚至为奴为婢的女子极多,蔡文姬并非其中命运最为凄惨者。她被后世所铭记,是因为身负卓绝的才华。囿于户庭之中,使古代女子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,才华横溢的女性屈指可数,而蔡文姬是其中一位,并且诗词、书法、音律皆有极高造诣。在众多才艺突出的女性之中,甚至在整个的历史文化长河里,蔡文姬都是突出的。

蔡文姬墓旁有一小亭,名“归汉亭”。

蔡文姬被后世铭记,还因为她对故国的忠贞与执念。经历再多的不幸,忍受再多的屈辱,从不让她忘却故国。甚至,是归国还乡的希望支撑着她承受不幸与屈辱的打击。在极度的困顿之中,坚毅生存比死亡更能考量人的意志。

在蔡文姬纪念馆内,碑刻在一面墙上依序排列,除《重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诗图碑记》外,共有十八块碑石。最吸引我的是《胡笳十八拍》的碑刻。

“天不仁兮降乱离,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。”人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相关。蔡文姬生于一个王朝的衰落之际,战乱不断,烽烟蔽野。虽出身于仕宦之家,但她也成为无数流亡百姓中的一员,虽苟全性命,却被迫背井离乡,流落异域。在满腔的悲愤与怨恨中,她只能指责苍天不施仁德,大地不行仁义。其实,天地何错?造成黎民苦难的,是腐败的朝廷、堕落的帝王。蔡文姬痛斥与抱怨的,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和他们统治下的土地。

“云山万重兮归路遐,疾风千里兮扬尘沙。”离故国越远,思乡之情越浓。思乡之情越浓,离故乡越远。回望时,归路被重重高山截断,被迷迷云雾淹没。路途之上,唯见疾风扬起遮天盖地的尘沙。我找不到归途,也看不清前路,不知将被掳往何处。目光迷离而刺痛,不知被尘沙所伤,还是被内心的愁苦所伤。我如尘沙,随风起,随风落,一切由着风的裹挟。

“雁南征兮欲寄边声,雁北归兮为得汉音。”困于异域,不仅家乡只能成为思念,连乡音也听不到。音讯断绝,只能盼着大雁南征时把我的思念与哀愁带给故国之人,让他们知道我还在异域飘零思归。也盼着北归的大雁为我带来故国的音讯,哪怕是气息,让我知道故国仍在,回归的希望尽管渺茫,但也仍在。雁阵高邈,我的吟唱与琴声不知大雁是否听到。雁鸣声声,含哀带悲,是不是大雁对我的同情与回应。

“愿得归来兮天从欲,再还汉国兮欢心足。”十二载的苦守,十二载的期盼,蔡文姬是幸运的,终于等来了回归故国的日子。当踏上故土的一刻,她的欢喜定是巨大的——无论故国等待我的是怎样的生活,对我来说都是最好的安排。荣华富贵也好,穷困潦倒也好,一切皆是烟云。回归桑梓,埋骨故土,是漂泊之人唯一的愿望。我身,安矣。我心,足矣。

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,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。”长空浩荡,充溢着蔡文姬的愁怨。天地广阔,容纳不下蔡文姬的凄苦。既然如此,就忘了愁怨与凄苦吧。

琴曲《胡笳十八拍》,含悲带血,哀转久绝。其词《胡笳十八拍》虽为一时有感而发,实为蔡文姬十二年淤积于胸的痛苦愤懑在刹那间的迸发,在起伏跌宕、汪洋恣肆中,道尽了辛酸苦辣,至今读之,心有戚戚。

在《胡笳十八拍》碑廊前,有一石刻的书卷,上面是蔡文姬的《悲愤诗》,我已不忍卒读,匆匆离开了。

来源:西安市文物局

蓝田旅游

扫码关注最新动态

智游蓝田

扫码关注最新动态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如何强制任何Android应用程序进入全屏沉浸式模式(无生根)
best365网页版登录官方网

如何强制任何Android应用程序进入全屏沉浸式模式(无生根)

📅 07-27 👁️ 8369
如何删除钉钉签到
best365网页版登录官方网

如何删除钉钉签到

📅 08-19 👁️ 95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