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端杯子、写字时手控制不住地抖,尤其越想稳住、越用力,抖动反而更明显。这很可能是特发性震颤在 “捣乱”,可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,甚至会和其他疾病混淆。
首先要明确,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,也是最易被忽视的 “手抖原因” 之一。它和帕金森不同,帕金森的手抖多在静止时出现,比如坐着不动时手指无意识颤动;而特发性震颤的核心特点是 “动作性震颤”—— 只有在做动作(如拿东西、喝水、系扣子)时才会出现或加重,静止时抖动会减轻甚至消失。而且,特发性震颤通常先从手部开始,部分人可能会波及头部(出现点头、摇头)或声音(说话时声音发颤),进展缓慢,大多不会严重影响寿命,但会干扰日常活动。
至于 “越在意、越用力,手抖得越厉害”,其实和神经调节与心理状态的相互作用有关。特发性震颤的发生,本身就与大脑中负责运动控制的神经通路功能异常相关,而情绪紧张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,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,这些激素会进一步激活异常的神经通路,放大震颤信号。比如,有人知道要在众人面前签字,心里越想 “千万别抖”,注意力就越集中在手上,神经越紧绷,手抖反而越难控制;用力时,肌肉收缩会激活更多运动神经,同样会让异常的震颤反应更明显,形成 “越关注越抖、越用力越糟” 的恶性循环。
此外,长期的心理暗示也会加剧这种情况。如果多次经历 “用力仍手抖” 的场景,大脑会形成条件反射,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,不等开始动作,心里先产生 “会抖” 的预期,进而提前引发神经紧张,导致抖动加重。
面对特发性震颤,不必过度焦虑。首先要学会 “接纳”,明白这是一种良性疾病,过度关注反而会加重症状;其次,在需要精细动作时,可尝试放慢速度、放松手臂,避免刻意用力;日常还可通过规律运动(如太极拳、散步)、深呼吸训练缓解神经紧张,减少震颤诱因。若手抖已严重影响吃饭、工作,及时就医,医生会根据情况给出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案,帮助控制症状。
了解特发性震颤的特点和诱因,才能更好地应对它,避免被 “越在意越抖” 的困境困住,重拾对身体动作的掌控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